9月,北方的秋意开始显现,尽管南方本周仍有局部高温“反扑”,也难改2025年这个“观测史上最热夏季”走向尾声的趋势。
与以往不同的是,今年夏天的消费市场,呈现出一场“降温”与“升温”的奇妙交织——消费者的购物心态逐渐“冷却”,不再盲目追逐高价,而是拿起“质价比计算器”筛选商品。最显著的特征是“成分党”从美妆领域向全品类扩展:消费者会仔细比对防晒服的UPF值、蚕丝被的桑蚕丝含量、穿戴甲的甲片材质等等,不再轻易为营销话术买单。
与消费者理性选择相呼应的,是一批中小厂商的亮眼表现。过去缺乏品牌知名度的它们,在今年的“高温经济”中意外实现了销量与利润的双重突破。背后推动这一转变的,是拼多多“百亿补贴”与“千亿扶持”政策对供应链的深度优化与系统性赋能,推动“平价≠低质”成为消费者与商家的新共识。
现象:理性消费主导“高温经济”,平价刚需品销量逆势攀升
当“反精致穷”“理性消费”成为主流消费观念,尤其是年轻群体,更倾向于拆解商品成本构成,计算每一笔开支的实际价值,拒绝为虚高的溢价买单。
复盘2025年创下纪录的最热夏季,这一消费趋势被进一步放大:防晒服、防晒伞、天然蚕丝夏凉被等夏季刚需品,在拼多多平台呈现“销量与复购率双高”的态势,而支撑这一现象的核心,正是“看得见的质价比”。
曾经,市面上动辄数百元的防晒衣是不少消费者的“标配”,但在今年夏天,百元以内的高性价比防晒衣更受青睐。以广州健酷制衣有限公司为例,其生产的防晒衣在拼多多平台销量已突破500万件,该产品原价66元,叠加平台16.5元的补贴后,消费者最终支付价仅需49.5元。
而不同于常见的由商家承担补贴的模式,该品牌科里芙生产部负责人称,补贴资金来源于拼多多平台,商家仍能收到商品的全额货款。他进一步透露:“我们一件防晒衣仅成本就达40元,其中一半用于支付工人工资。在拼多多的支持下,我们能以不到50元的价格,提供与市场200元价位产品质量相当的商品。”
同样的高质价比防晒品故事,也出现在江西弋阳一家专注生产防晒伞的工厂。据工厂负责人介绍,该厂生产的黑胶遮阳伞售价仅为15元,却在多项关键性能上表现突出:紫外线阻隔率高达99%,伞骨材料既轻盈又具备抗风性能,缝制密度也保证了产品的耐用度。
此品质要求下,工厂能在低价定位同时维持合理利润,关键在于两方面支撑:一方面是拼多多平台提供的各类针对性补贴;另一方面,平台推广成本相对较低,减少了商家在流量获取上的投入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厂还为当地60至80名村民创造了就业岗位,雇佣对象以留守妇女和老年人为主,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就业发展。
事实上,并非所有平价好物都能轻松控制成本,部分产品受限于原材料特性与工艺要求,先天就面临较高的生产开支。以桑蚕丝夏凉被为例,其制作过程对人工依赖度极高——工人需在水中将蚕丝逐层剥离,剔除杂质,工艺复杂且人力成本高,这类产品的“质价比”打造,考验着供应链与平台支持的协同能力。
浙江湖州一家桑蚕丝夏凉被工厂的产品,原本蚕丝被定价460多元,但在拼多多“百亿补贴”政策下,通过商家主动让利15%,平台额外提供15%-20%的补贴,再配合50元的优惠券,消费者实际只需支付约300元即可购买。在社会价值上,该工厂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的工人都是附近村里的阿姨,平台扶持让我们既能维持合理利润,又能让利消费者。”
共建:从“贴牌代工”到“口碑品牌”,拼多多的“全链条共创”模式
事实上,在平价好物热销的背后,并非简单的“降本低价竞争”,还包含着一批中小厂商从“贴牌代工”向“自主运营”的转型突破。
有商家坦言,以前总觉得‘酒香不怕巷子深’,但小厂没名气,再好的工艺也卖不上价。事实的确如此,不少中小工厂长期依赖为知名品牌代工,缺乏市场洞察力和运营能力,即便拥有优质工艺,也因“没名气”陷入“好货卖不上价”的困境。
而在拼多多平台上,这些中小厂商却实现了突破,其背后是一套“全链条共创”的新型合作模式。
上述共建模式首先体现在数据驱动的精准研发:平台通过海量消费数据,帮助工厂捕捉潜在需求,指导产品优化与创新。
江苏东海县穿戴甲产业的崛起,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例证。2024年,该县穿戴甲年销售额达到80亿元,同比增长166.7%,出货量更是占据全国总量的70%左右,成为国内穿戴甲产业的核心阵地。当地穿戴甲品牌“一只顾”拥有数千平方米厂房,其创始人顾汉玲直言:“有时爆款不是撞出来的,而是拼多多和商家一起共创出来的。”而同样扎根东海县的皎珑新材料有限公司,专注于机器款穿戴甲生产,总经理胡东也透露:“拼多多运营人员会告诉你今年流行什么风格,比如2024年国风大热,他们建议我在款式中加入水墨、祥云、团扇元素。”他深有感触地表示,拼多多的赋能助力,可以“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节奏”。
河北沧州的化妆刷工厂,也曾长期困于代工的“利润陷阱”。据业内反映,沧州青县长期为国际品牌代工,出厂价二三十元的化妆刷在海外终端售价常超百元,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。更关键的是,外贸代工产品多依据欧美用户特征设计,未必贴合国内市场需求。看清这一痛点后,以张梦玮为代表的本土厂商开始研发更适合国人使用的化妆刷,并借助拼多多平台的消费反馈持续优化产品。据媒体报道,截至2024年底,张梦玮的工厂日均订单已达1万单,年产值约1亿元,同时整个青县化妆刷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亿元,带动约1.6万人就业。
至此,从东海穿戴甲到沧州化妆刷等,这些中小厂商的突围路径印证了拼多多“全链条共创”模式的核心价值: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销售渠道”,而是深入生产、设计、运营、物流等各个环节,通过数据赋能帮商家精准定位需求,通过供应链优化帮商家降低成本,通过流量扶持帮商家打开市场......这种“共创”让中小厂商的“工艺优势”转化为“市场优势”,打破了“贴牌依赖”的枷锁,实现向“口碑品牌”的跃升。可见,拼多多平台上平价好物的走红并非偶然,而是“全链条共创”模式为中小厂商赋能的必然结果——它让“酒香”不仅能被闻到,更能以合理的价格、精准的方式,送到真正需要的消费者手中。
加码:千亿补贴“护卫”质价比,实现消费者与商家双向受益
而消费者追求“花小钱买真材实料”,商家需要“兼顾实惠与利润”——这一看似矛盾的需求,在拼多多千亿扶持政策的“加码”下找到平衡点。
2025年二季度,为助力商家应对新挑战,拼多多在“百亿减免”政策基础上,推出“千亿扶持”新战略: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、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,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,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,全力构建用户、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。
与单纯面向消费端的促销补贴不同,该计划聚焦商家全链路经营痛点,以降门槛、减负担、促增长为核心,依托精细化的专项行动与靶向式服务,实现精准施策与有效落地。在该战略框架下,“多多好特产”“新质供给”等专项团队深入多个农产区和产业带,推动当地商家及产业的多层次高质量发展。例如,4月以来,“2025多多好特产”行动先后助力随州稻米、昭通土豆、昆明鲜花、商丘鸡蛋、抚州竹笋、仙桃水产、舟山海鲜、贵州刺梨等农产品上行,通过定制化扶持缓解生鲜商家季节性供给难题。
在云南昭通的乌蒙山腹地,当地黄心土豆原受限于地理位置,长期只能以初级农产品进行销售,后经智能化加工制成多口味薯片,在平台扶持下形成品牌效应,带动1.1万户农民增收。根据《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》,平台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7%,时令水果与海鲜水产分别增长51%和48%,00后商家数量增长超3成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新质供给”行动还重点扶持产业带商家:拼多多通过数字技术及黑标店铺、多多视频等工具,帮助义乌小商品、晋江零食、灌云服饰、佛山童装、威海渔具等产业带优化供应链、提升产品差异化。例如,义乌商家在平台数据支持下开发潮玩收纳盒、微波炉加热盖等新品,部分单品利润实现4–5倍增长。
品牌商家亦受益于“千亿扶持”,尤其是传统的国货品牌。面对消费市场的新变化,传统品牌往往面临产品创新不足、市场增长乏力等问题,拼多多的业务团队基于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洞察,在产品规划、营销推广、店铺运营等方面,与品牌商家展开全方位的合作,助力品牌成功打开了年轻化、细分化的市场,找到了新的增长曲线,完成了战略转型。
结语:
年轻人用订单投票给“49.5元防晒服”,消费主义构建的价签迷思正在瓦解。
价值与价格的重新匹配不是消费降级,而是一场供应链效率革命。拼多多最新财报显示,虽然净利润同比有所下滑,但平台通过数据流打通"消费需求-生产创新-成本控制"闭环,正将传统产业链中被渠道和营销吞噬的溢价返还给制造端与消费者。
当工厂直供成为常态,消费终将回归使用价值本身。而在这个观测史上最热的夏季过后,理性消费的凉爽秋天才刚刚到来。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